行走丨留園淑景抖芳菲|焦點要聞
造訪蘇州園林之前
,聽過許多議論:有人說
,蘇州園林較之別處對觀者提出的審美要求更高一些
,至少你要知道一點古典詩詞,要知道一點歷史典故
,還要知道一點造園時期的書風(fēng)畫風(fēng)等
。也有人說
,蘇州園林大體相同,去一個即可
。而我卻認(rèn)為蘇州園林既為私家園林,其主人當(dāng)然會將各自不同的立意
、喜好及文化修養(yǎng)蘊含其中
,怎會是千園一面呢
?帶著這樣的想法和疑惑
,總想見識一下仰慕已久的古典名園
。時逢壬寅
,秋已過半,在這個桂花飄香、令人癡醉的季節(jié),我有幸走進(jìn)了蘇州精致的古典園林——留園。
一直以來,留園以園內(nèi)建筑布置精巧
、奇石眾多而蜚聲中外。在聞名遐邇的蘇州園林中,留園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,同時,留園又與蘇州拙政園
、北京頤和園、承德避暑山莊并稱中國四大名園
。留園位于蘇州市姑蘇區(qū)閶門外,始建于明朝中葉
,初為徐泰時“東園”
,至清乾嘉年間
,東園易主
,歸于劉恕
,園亦易名
,改稱“寒碧莊”
,以應(yīng)園中松竹常青
、寒碧凜然之意。光緒初年
,園屬湖北布政使盛康,盛氏重加修筑
,易園名為“留園”。園以建筑藝術(shù)著稱,廳堂宏敞華麗,庭院富有變化,頗有步移景換之妙。整個園林采用不規(guī)則布局形式,使園林建筑與山、水、石相融合而呈天然之趣。
留園的建筑在蘇州園林中
,不但數(shù)量多,分布也較為密集,其布局合理,空間處理巧妙。每一個建筑物在其景區(qū)都有著自己鮮明的個性,從全局來看,沒有絲毫零亂之感,給人有一個連續(xù)、整體的概念。廳堂、走廊、粉墻、洞門等建筑與假山、水池、花木等 ,組合成數(shù)十個大小不等的庭園小品
。其在空間上的突出處理,充分體現(xiàn)了古代造園家的高超技藝和江南園林建筑的藝術(shù)風(fēng)格。留園的精華,在于它的水面和四周的景觀,登高臨水穿堂過橋,游遍全園,仿佛穿過了一年中的四季。寫意山水與庭院的交織,吸引了無數(shù)游人艷羨的目光。在這咫尺之間,一條700多米的長廊如紅線貫穿,通幽度壑,秀色迭出,將住宅、祠堂、家庵、花園等分出中、東、北、西四個景區(qū)。園內(nèi)各通道,環(huán)環(huán)相扣、層層加深,回廊復(fù)折、小院深深,接連不斷、錯落有致
,呈現(xiàn)出詩情畫意的無窮境況
。
(資料圖片)
中部——辟地為池,池畔疊山
,以山水見長。穿過毫不起眼的留園石庫大門
,沿著彎彎曲曲的走廊
,我們來到了留園的天井。天井的四角各有一個磚石地漏,它跟我們平時見到的地漏不同
,上面刻著銅錢樣式的花紋
,聽導(dǎo)游介紹設(shè)計的原意是“流出積水
,留下錢財”
。進(jìn)入園子
,過前廳,循廊而行,則見北邊墻上一排漏窗,隱約透出園子中部山容水態(tài),窗之南面,是一處小天井,靠墻邊筑明式花臺,墻上有鄭思照所題磚額“古木交柯”,花臺上柏樹一株、云南山茶一株,枝葉離披,漫然相映?div id="d48novz" class="flower left">
!肮拍窘豢隆币晕鲃t為“華步小筑”,粉墻上嵌有清代學(xué)者錢大昕所題的“華步小筑”青石匾,四周有磚細(xì)花果浮雕,簡而不華
,雅而不俗。與“華步小筑”相對的小屋
,名為“綠蔭軒”,是一個小巧雅致的臨水敞軒
。軒外景色溪山深秀
,以賞留園春景為佳
,它的西面原有一棵三百多年的青楓樹
,而東面又有櫸樹遮日
,因此以“綠蔭”為軒名
,軒內(nèi)匾額上“綠蔭”兩字,是著名書畫篆刻大師吳昌碩先生的弟子,當(dāng)代書畫家王個移所書
。透亮軒敞
,臨水而建
,坐檻上設(shè)吳王靠
,是夏日賞荷觀魚佳處
。
過“華步小筑”
,為“涵碧山房”
。“涵碧山房”取意宋學(xué)者朱熹詩句“一水方涵碧
,千林已變紅”
。為中部主要建筑,俗稱荷花廳
,廳高大寬敞
,陳設(shè)樸素
,周圍老樹濃蔭
,風(fēng)亭月榭,迤儷相屬
,樓臺倒影,山池之美
,堪稱圖畫。涵碧
,言草木碧色
,倒映水中
;山房
,言山中房舍,靜謐幽深
。這四個字,點明了這是一處近山臨水的建筑
。山房南面為一小庭院,疊湖石花臺
,栽種牡丹
,又有杏花
、木繡球
、石榴之屬
,春夏之際
,花木交映
,高低錯落
,蔚然深秀
。北邊平臺開闊
,臨荷花池
,池水涵碧
,微波粼粼
。出“涵碧山房”,越爬山廊
,可抵“聞木樨香軒”
,木樨,或?qū)懽鳌澳鞠?div id="m50uktp" class="box-center"> ,為桂花別名
。“聞木樨香軒”四面開敞
,周圍群植桂花
,時逢金秋時節(jié),其花香彌漫四處
,香味沁入肺腑
。此軒乃全園制高點,坐于軒內(nèi)遠(yuǎn)眺
,一池清水皺碧鋪錦
,對岸建筑飛檐翹角,倒映水中
。身邊則萬木森森
,風(fēng)濤陣陣,正是“奇石盡含千古秀
,桂花香動萬山秋”
。
度石梁,至池北山巔
,一六角攢尖小亭映入眼簾
,這就是“可亭”?div id="jpandex" class="focus-wrap mb20 cf">?赏に拿孳幊?div id="jpandex" class="focus-wrap mb20 cf">,高爽僻靜
,可風(fēng)
,可月,可晴
,可雨
,周匝喬木蒼蒼,間植槭樹
、銀杏、石榴等,再過月余,山寒水瘦,層林盡染,金黃之外,錯雜著各種層次的紅綠,明媚爛漫,真可稱得上一句“秋光潑眼”。明代官員、學(xué)者莊昶曾有詩云:“誰將無可仲尼心,來向人間可處尋。我亦欲憑無可可,古今天地共吾襟。”站亭中遠(yuǎn)眺
,屋宇高低,山石錯落
,花木蔚然
,池水靜碧
,留園中部景致盡收目底
。由可亭下來
,踏上池中一小島
,是為“小蓬萊”,“蓬萊”為仙山名
,是傳說中仙人居住的地方
,有曲橋可通,橋上紫藤盤繞,春日藤花綻放,紫氣氤氳。小蓬萊以東,筑一小方亭,曰“濠濮亭”,語出《世說新語》:“會心處不必在遠(yuǎn),翳然林木,便有濠濮間想也?div id="4qifd00" class="flower right">
!眴伍苄绞叫⊥ぃ媾R水,憑欄而坐,野鳥游魚,俱來親人。越小蓬萊,過曲溪樓走道,進(jìn)入留園東部景區(qū),幽暗之后豁然開朗,頗有陸游詩中“柳暗花明又一村”之感。東部——游廊曲折
,庭院深深,以廳堂取勝。東部庭院建筑布局緊湊,屋舍雅潔,庭院深深,以廳堂建筑取勝。園中游廊回合,連接景點,同時又與粉墻配合,起到分隔空間、劃分庭院的作用,兼之院內(nèi)小徑迤邐,雜植花木,營造出宋詞中“庭院深深深幾許”的意境,中國古典園林的含蓄蘊藉由此可見一斑。主要建筑為五峰仙館,又稱楠木廳,因大廳梁柱均為楠木之故。五峰仙館坐北朝南,面闊五間,氣派豪奢,布置精雅,當(dāng)中所懸匾額,為清代學(xué)者吳大瀓所書。其中北廳的長楹聯(lián)為:“讀書取正,讀易取變,讀騷取幽,讀莊取達(dá),讀漢書取堅,最有味卷中歲月。與菊同野,與梅同疏,與蓮?fù)瑵崳c蘭同芳
,與海棠同韻
,定自稱花里神仙。”全聯(lián)對仗工整
,寄托遙深
,令人讀下來甚感琳瑯滿目、清香滿口
。精美宏麗的廳堂
,則與安靜閑適的書齋、豐富多樣的庭院
、幽僻小巧的天井
、高高下下的涼臺燠館
、迤邐相屬的風(fēng)亭月榭巧妙地組成有韻律的整體
。
“揖峰軒”
,名字來源于朱熹《游百丈山記》“前揖廬山
,一峰獨秀”。此工程建筑西有一湖石名“獨秀峰”
,軒前院落稱“石林院子”,院落內(nèi)有晚翠
、迎暉、段錦、競爽等太湖石峰,園主癡石,使用米芾拜石歷史典故,稱其軒為揖峰軒。揖峰軒原為園主讀書賞石處,小軒接鶴所,如今自然已無人于此養(yǎng)鶴,留得“鶴所”二字供人懷想而已,鶴所帶一小天井
,栽種芭蕉數(shù)叢
,透過景窗隱約可見蕉葉拂翠
,綠意逼人
。穿庭院
,過廳堂
,越曲廊
,向東而行,可抵鴛鴦廳林泉耆碩之館
,林泉蘊含山水之樂,耆碩指年高而碩德者
,林泉耆碩之館
,意指這里是一處年老碩德者于林泉間賞玩休憩的地方。林泉耆碩之館分南北兩廳
,室內(nèi)窗明幾凈
,陳設(shè)華美
。入室?guī)邹D(zhuǎn),驀然青山滿眼
,花木蔥郁
,似武陵人溪水幾轉(zhuǎn)倏入桃花源中,不勝歡喜
。令人不出城郭
,而獲山林之趣。
“清風(fēng)池館”為水榭形式
,既有“穆如清風(fēng)”之意
,喻大平盛世;又有蘇東坡《前赤壁賦》“清風(fēng)徐來
,水波不興”之實景
。清風(fēng)池館傍水池東側(cè)而筑,開敞不設(shè)門窗
,清風(fēng)徐來
,分外舒適
。清風(fēng)拂面
,池水泛起粼粼碧波,池館變得清涼爽人
。這里有一副楹聯(lián)為:“墻外春山橫黛色;門前流水帶花香
?div id="m50uktp" class="box-center"> !鄙下?lián)詠遠(yuǎn)借之景,黛色
,就是深青色
,是遠(yuǎn)山的天然美色
。下聯(lián)詠近觀之景
,似輕柔明透的流水,還有醉人的花香
。山水本是自然界中富有魅力的基本景觀,聯(lián)語還賦予它們以豐富的感情
。"橫"和"帶"兩字突現(xiàn)了山水之性格
、神采,有妙造自然之趣
。山水與人們的感情相交流
,引起人們更美的遐思。其實園林就是用來陶冶情操的
,尤其是對那些退休或者謫居的官員而言,這是寄托心境的地方
,你可以通過山水來調(diào)節(jié)自己的狀態(tài)
,也可以體現(xiàn)自己的胸襟學(xué)識
。
北部——奇石花木
,一派清意,以盆景稱絕。留園最絕的,就是里面的太湖石了
。有奇形怪狀的十二生肖石
;有從不同方向看就不一樣的母子石
。穿過月洞門
,就是最有名的“冠云峰”。冠云峰其實不是山峰
,是塊4米多高的太湖石
,據(jù)說東區(qū)庭院雖然華麗,但也比不上這塊石頭的貴重
。前人品湖石
,有四要訣
,一曰“瘦”,二曰“漏”
,三曰“透”
,四曰“皺”。留園的冠云峰
,束腰高峻
,瘦也;嵌空穿眼
,漏也
;玲瓏貫通
,透也
;紋理褶曲,皺也
。風(fēng)骨落落
,風(fēng)流蘊藉
,有“嵌空
、穿眼
、宛轉(zhuǎn)、險怪”之勢,兼具“瘦、漏、透、皺”之美,被陳從周先生譽為“中國園林中名貴的天然雕刻品”。冠云峰后有二層小樓,名“冠云樓”,原為賞石而筑,現(xiàn)為茶室,古石寒潭,錦麟碧波,春秋佳日,坐此喝茶,堪稱幽絕。自冠云樓向西折入一竹間幽徑,過“又一村”門洞,則進(jìn)入留園北部。一道粉墻隱于花木之中,隔開留園東部與北部景區(qū),墻上開月洞門
,上嵌“又一村”磚額,這三字乃盛康舊跡
,原指“花好月圓人壽軒”
、“少風(fēng)波處便為家”一帶
,曾栽植桃杏
,列菜畦,搭豆架,一派田園風(fēng)光。
今此處辟做盆景園
,入門只見綠蔭幽草,桃杏雜植,園中又搭了葡萄架,幾株葡萄攀援而生,主干粗如蓮藕,表皮鱗皴,虬古蒼勁,藤蔓如游龍般纏繞著架子,直至把每一寸“城池”都收為己有。夏日,葡萄從這些纖細(xì)的藤蔓上垂下來,翠色欲滴,清潤如玉。沿石鋪小徑徐行,可欣賞蘇派盆景,榆木、黃楊、黑松、刺柏、雀梅等樹樁盆景各有姿態(tài),盤根錯節(jié)的也有,橫斜逸出的也有,清韻灑落的也有,凝重蒼然的也有,無不透出一份蒼老天真的勃勃生趣。稍作盤桓,穿過葡萄架,花木遮映處
,隱隱露出黃石砌筑的曲折蹬道
,攀越蹬道,至西部土山
。在我看來,園中盆景便是構(gòu)筑林園意境的意象
。扶疏碧葉,枝柯奇古中有青山照眼,有綠波漾痕,有墻低杏小,有暗香盈懷。一盆一景都著意,一石一木皆有情,使人觀之悅目,賞之慧心,如游林下,如處畫中。
縱觀蘇州盆景的風(fēng)格特點
,它在選材上取法自然,絕少斧劈刀鑿的痕跡;盆景的構(gòu)思布局上精巧入微而渾然天成;在樹樁的造型上,強調(diào)曲直有序,兼顧老樁和枝葉的合理搭配;在景觀意境上主張疏密相間
,虛實有度
,讓每一個盆景作品都脈絡(luò)清晰而獨具匠心
。特別是留園的水石組景巧奪天工,幾組斧劈石高低錯落
,主次分明,石上蒼松翠柏
,蔚然綠映
,點睛處在于一泓清池環(huán)流
,山石松柏
,靜影沉玉,是峭拔中見深秀
,深秀中見幽遠(yuǎn),幽遠(yuǎn)里透出清致來
,大有南宋馬遠(yuǎn)山水畫意
。明代陳繼儒說:“得趣不在多
,盆池拳石間
,煙霞俱足;會心不在遠(yuǎn)
,蓬窗竹屋下,風(fēng)月自賒?div id="jfovm50" class="index-wrap">!绷謭@的趣味
,亦旨于此。我喜歡留園的盆景,喜歡它給我?guī)沓錆M詩情畫意的唯美意境。
西部——土山高聳
,曲溪蜿蜒,以林野成趣
。西部土山為全園最高處
,昔日登臨,可飽覽虎丘
、天平、靈巖諸山景色
;高原極望
,遠(yuǎn)岫環(huán)屏,屬于“借景”中的“遠(yuǎn)借”
。山上筑兩亭:一曰“至樂亭”,單檐歇山頂小亭
,形制簡潔
,格調(diào)古雅。一曰“舒嘯亭”
,取陶淵明《歸去來兮辭》“登東皋以舒嘯”意,圓形攢尖頂似笠帽頂珠
,形制小巧
,精致含蓄
。山上土石相間
,古木蒼蒼,槭樹成林
,霜降后
,槭樹經(jīng)霜盡赤
,望去灼灼,如火燒云錦
,似霞漫湖天
,色彩明麗照矚,不失為賞秋佳境
。舒放性靈于山水之間,情移煙雨
,清風(fēng)滿懷
,飛花可以入夢
,明月得為前身
。可謂:天高不礙我翔
,淵深無妨我游。
窮石徑而至
,便是“活潑潑地”
?div id="m50uktp" class="box-center"> !盎顫姖姷亍比∽悦鞔筮~詩中“窗外鳶魚活潑
,床頭經(jīng)典交加”句,建筑為水閣形式
,是一單檐歇山頂水榭,檐角翼然
,依山而筑
,四面環(huán)有走廊
。它位于溪水的東北角
,接近曲廊盡頭
,南邊面臨水面
,其下凹入,宛如跨溪而立
,令人有水流不盡之意。主人大概認(rèn)為在四林野地中
,就應(yīng)該活潑潑地
。此處傍山依水,環(huán)境相當(dāng)清幽